唐五代以前未见明确的兰花信息,宋代又出现“今古兰之争”,兰花肯定始见于宋代,我们需要着力弄清的是:宋人具体何时发现兰花,言及兰花?如今信息时代,文献检索功能强劲,《全宋诗》《全宋词》都有专门的检索程序,另有“中国基本古籍库”“四库全书”等电子检索系统,笔者就中一一检索、收集、排比所得“兰”“蕙”植物信息,以求证和确认兰花最初出现的时间及相关记叙。为了避免前揭《楚辞》及唐五代有关信息模棱两可、捕风捉影乃至文献讹误等现象,笔者坚持立足可靠的文献资料,主要依据这样三类资料信息:一、有明确、具体的性状描述;二、有可以披流溯源的前后关系;三、至少有两种以上相关信息相互印证。由此确保我们的论证和结论建立在坚实而合理可靠的证据之上。
(一)成都“石蝉”与戎州(宜宾)“兰蕙”
宋祁(998-1061),雍丘(今河南民权县)人,宋仁宗天圣二年(1024)进士,与欧阳修同时而年龄稍长,作品多涉言“兰”,如《穷愁赋》“佩兰而袭芷”,《零雨被秋草赋》“荆榛塞望,兰茝无色”,《寿州十咏·秋香亭》“兰菊被秋坂”,所言均为《楚辞》兰草。而嘉祐二年(1057),宋祁以知益州(治今四川成都),在《益州方物略记》记载了被后人认作兰花的石蝉花:
始生,其条森擢,长二三尺,叶如菖蒲,花萼五出,与蝉甚类,黄绿相厕,蜀人因名之。又有白者,号玉蝉花。
春兰,品种:环球荷鼎。(张晓蕾摄)
二十六年后的元丰六年至八年(1083-1085),成都(时已由益州升为府)知府吕大防也在府署西园引种石蝉,并调查其名称,其《辨兰亭记》称:
蜀有草如谖(引按:谖草即萱草),紫茎而黄叶,谓之石蝉,而楚人皆以为兰。兰见于《诗》《易》,而著于《离骚》,古人所最贵,而名实错乱,乃至于此。
页码: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