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历史上,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能像狐狸一样如此亲近人类社会。从上古时期的九尾狐寓意生下男子的祥瑞,成为统御天下的王者之证,到进入礼制时代后具有“三德”的仁兽,狐狸皆以瑞兽的形象示人。然而,自魏晋以来,狐妖开始活跃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书写:从唐代的佛道相争,到明清时期潜入人类社会,上演了一段段关于爱情、报恩、背叛、复仇……的故事,揭露了人世间的众生百态和真伪善恶。与此同时,民间百姓因畏狐而崇狐,至今留下了许多文化遗存。
从求子到王者之证
狐狸最早是以九尾狐的形象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,这始于一场时代的变革。自原始部落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以来,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私有制的发展和社会等级分化,权力、地位和财富开始按照父系继承,于是,生男子成为了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。为了庆贺生下男孩,作为后世祭祀高禖神的“悬弧之礼”的古礼开始出现。后来,随着星象占卜的出现和发展,先民们将弓弧的形状附会到天上的尾宿九星,并赋予其后宫和多子的象征:
“尾九星为后宫,亦为九子星。占:均明,大小相承,则后宫叙(同‘序’)而多子;不然,则否,金、火守之,后宫兵起;若明暗不常,妃嫡乖乱,妾媵失序”。——《史记正义》
图1:尾宿九星示意图(引自《钦定古书集成·明伦汇编·宫闱典》)
页码: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