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尾宿九星的明暗变化直接关乎后宫的安宁和子孙的绵延。最终,九尾狐的意象出现在了夏朝开国国君禹的故事里:
禹三十未娶,行到涂山,恐时之暮,失其度制,乃辞云:“吾娶也,必有应矣。”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。禹曰:“白者,吾之服也。其九尾者,王之证也。涂山之歌曰:‘绥绥(注:孤零零的样子)白狐,九尾痝痝(注:尾巴大而蓬松的样子)。我家嘉夷,来宾为王。成家成室,我造彼昌。天人之际,于兹则行。’明矣哉!”禹因娶涂山,谓之女娇。取辛壬癸甲,禹行。十月,女娇生子启。
——《吴越春秋·越王无余外传》
这则故事讲述了大龄青年禹因治水巡行四方,年逾三十未婚,担心会有违礼法。有一天禹来到涂山这个地方,一只九尾白狐造访,他将其视为寓意王者之证的祥瑞,然后迎娶了当地涂山氏女子女娇为妻,不久女娇为禹诞下了儿子启。涂山人专门创作了歌谣《涂山歌》作为纪念。尽管禹认为九尾狐是王者之证,但实际上,九尾狐的出现是预示了他娶到了妻子,而且子孙繁盛。
【夏】二里头文化嵌绿松石铜牌饰,洛阳博物馆藏
自禹之后,九尾狐成为国君一统天下的象征。《竹书纪年》载,“(帝抒)八年(公元前1908年),征于东海及三寿,得一狐九尾”,夏代国君帝抒向东开疆拓土,直抵东海之滨,得到了象征统御天下的九尾狐。在偃师二里头遗址——被国内一些学者视为夏朝都城的地方的高等级墓葬中,出土了带有狐狸造型纹饰的嵌绿松石铜牌饰(图2)。商周之际,《瑞应图》载,“六合一统,则九尾狐见”,“(散宜生)得九尾青狐以献纣,免西伯之难”,散宜生以象征天下一统的九尾狐讨好纣王,才让囚禁在羑里城的周文王得以脱困。东周时期,在楚国墓葬出土的箅形器内侧圈层绘有捕猎九尾狐和鹿的形象,寓意当时各诸侯国逐鹿中原,都希望一统天下。